发表时间: 2022-01-25 14:31:10
作者: 林国峰
浏览:
、
现在,很多企业迫于竞争压力都在开展诸如生产作业、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改善工作,但在一番忙碌之后,却成果寥寥。
为什么企业认真投入了那么多的资源而结果却不理想呢?根本原因就是犯了形而上的错误,改善的方向和程序不对。忽视了作为盈利性组织的企业是一个系统,表面上似乎相互独立的各工作职能和作业单元,其实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系统组成,它们只有完美协同才能产生完美结果。当然,完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也正因为有缺陷,有不足,才需要改善,但改善的目的应该是促进企业系统目标的达成,改善的手段则应该是通过找到制约系统目标达成的制约因素并予以消除,达到改善的目的。而不是基于企业系统目标达成的改善往往可能因未发现正确、客观的制约因素,导致改善的方向和程序出现错误,自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好的结果,甚至可能因错误的操作给企业带来沉重负担。
那么什么是企业的系统目标呢,很简单,“为了获得更多利润”、“提高生产率”、“提高客户满意度”、“提高产品质量”、“增加销售收入”等等。假如目标是为企业获得更多利润,那么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增加有效产出(规定时间内通过销售产品获得的货币,即销售收入-材料费)
二、减少总投资(为了生产和销售设备、为了储存货物所投资的货币)
三、减少运营费用(除材料外的总运营费用,即固定成本)
增加有效产出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增加有效产出有无限可能,而总投资和运营费用则不可能无限减少。此外,通过增加有效产出,可以将生产安排与改善活动的目标变量与目标“为了获得更多利润”紧密连接在一起。
那么阻碍有效产出提升的原因往往是什么呢?无外乎两点:
一、市场需求不足(外部因素,但企业产能充足)
二、存在内部制约因素,即产能不足
当产能不足时,企业可以一边控制总投资和固定成本支出(投资和支出太大了,肯定没钱赚,必须严格控制。),一边增加有效产出。
解决内部制约因素相对简单,那么针对市场需求不足又该怎么解决呢?那就需要进行系统思考,将需求不足这一外部因素与企业内部的决策、管理、营销、生产、采购、技术等环节进行联系,找出所有可能的制约因素,进而再从中找到最薄弱的环节进行重点攻关改善。同时,其它制约环节也可进行改善,但切记所有环节的最佳总和不等于整体最佳(所有环节都改善到最佳也不经济),只要最终整体实现“为了获得更多利润”这个系统目标即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系统目标指引下开展的改善活动更系统全面、更有针对性、更经济、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