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R专栏

管理研究

“致良知”才是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

发表时间: 2022-01-25 14:51:15

作者: 林国峰

浏览:

1522年,王阳明父亲王华逝世,王阳明遂借机从朝廷回老家服丧,开始在绍兴、余姚两地讲授心学。


1522年,王阳明父亲王华逝世,王阳明遂借机从朝廷回老家服丧,开始在绍兴、余姚两地讲授心学。讲学期间,在“知行合一”基础上,王阳明提出了“致良知”理论。阳明心学之理论体系就此完成——“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知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心即理”是起因,“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三者形成一个整体,缺一不可。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但我们只要找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致良知的前提下,去知行合一地实践,那么人人皆可以成为圣贤,人人都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阳明心学泽被东西,影响深远。比如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崛起是因为明治维新,但明治维新的理论依据正是阳明心学。当年蒋介石留学日本时,看到日本人乘车旅行时都拿着王阳明所著《传习录》,震撼不已,直接激励他逐渐成为一国领袖。

联想到今天社会中的种种不良现象,企业的文化荒漠化现象,公民个体的急功近利和道德漠视、幸福感的降低等等,莫不是良知的泯灭所致。当组织也好,个体也好,眼里只有钱的时候,内在的空虚寂寞就是必然了。而这种情况的形成与我们的教育培训工作密切相关。

一个人无意识还好,但组织或公民的集体无意识就显得可怕了。我们去想想为什么大部分公司都做不大?或做到小有规模就停滞不前了?为什么大部分人在职场要么没什么成就,要么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停滞不前了?究其根本是从上到下的信仰缺失,精神层面的无追求,导致人没有向上的动力了,既然钱已经够花了,大家还那么拼命干什么呢?。此时你让他学什么,他都学不进去。

如果我们想让教育、培训工作更有成效,就必须赋予学习一定的意义和情感,并根据问题设定教学目标,通过有效的课程内容与课程结构设计,讲授形式设计,创造以学生为主体、集体参与的学习场景,让个体自己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习等。从而唤醒学生内在的良知,懂得学习的意义,让其拥有向上的动力。那么这样的教育培训学习才会得到学生重视,才有可能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教育价值的真正体现。否则都是瞎折腾。


“致良知”才是教育培训工作的目的
1522年,王阳明父亲王华逝世,王阳明遂借机从朝廷回老家服丧,开始在绍兴、余姚两地讲授心学。
长按图片保存/分享
0
分类标题

Copyright © 北京博元生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2000634号-1

Hello! 客服在线,欢迎咨询~
在线咨询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400-6493168
上班时间
周一到周五
E-mail地址
123456@qq.com
二维码
二维码
扫码关注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